
据“大飞机”微信公众号消息,2023年10月9日,中国商飞公司召开党委常委会第166次会议,通报中央组织部关于公司领导任职的决定:戚学锋同志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相关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
戚学锋,男,汉族,1977年6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工学博士。现任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据“大飞机”此前消息,2009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刚刚一年,一名来自GE航空集团的年轻人,投来简历——这是一个在GE航空已经做到发动机控制系统主管工程师、并持有“6Sigma黑带”(注:一种国际通行的人才培训体系,这类人能在工程技术领域做到百万分之三点四以下的报废率,级别从高到低分别是黑带大师、黑带、绿带)执照的“潜力股”。
这名年轻人就是戚学锋,辞去GE高薪,来到中国商飞,从一名普通的基层设计员做起,一路与中国国产大飞机共同起航。
从GE“跳槽”到中国商飞,戚学锋的决定令人大跌眼镜。除了工资降低外,他的级别也降低了——从发动机系统控制主管工程师,到“普通设计员”;从一个可以管几十号人的外企主管,降成了只能指挥六七个人的动力燃油部“小组长”;从遇到问题有工作技术后盾,变成一大批新进大学生的“孩子王”。
说起这段经历,戚学锋笑笑说,他的理想远不是做一个美国高工的“中国代理”而已,他想做一个技术领先的“国产高工”——这种想法,恰好与“国产大飞机”的制造愿景高度吻合。
2005年,西北工业大学发动机控制系统专业尚未毕业的博士生戚学锋应邀去位于上海的GE航空实习。他接触的第一个工程师,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美国人,对方向他透露,中国团队不一定会获得太多自主研发的权限,不易接触到核心工作。
戚学锋听了,心里酸溜溜的,差点准备打包回西安了。“GE是业界老大,我先学着。”他这样安慰自己。
3年后的2008年,中国商飞公司成立,勾起了戚学锋做“国产高工”的念头。密切关注中国商飞近一年后,他向这家“几乎一无所有的”国企投去了简历。“人一辈子很少能碰到极品项目,一辈子做一个也就够了。”
在他眼里,“国产大飞机”正是一个“极品”项目——既肩负中国制造的宏大使命,又能挑战自我创新力,“在GE做得再好,也是美国公司”。
ARJ21 101架机的一次性点火运转瞬间,令他至今兴奋不已。那是2008年9月12日深夜,戚学锋以GE公司派驻中国商飞技术对接员工的身份,参与了101架机的点火。“现场几百个人,一下子欢呼起来。”他说起当时的场面,忍不住手舞足蹈起来,“那种自豪感,只有‘国产货’才能带给我”。
加盟中国商飞后,戚学锋的作息时间变了。以往准点上下班的“外企节奏”一下子变成了“早上7点上班、晚上八九点下班、周六还要加班”的“国企节奏”。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在他接触的燃油动力问题更加广泛的同时,他也没有了“美国高工”所提供的技术后盾,“以前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找美国人问”。但如今,有了问题,戚学锋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侧风试验”要求飞机在每秒12米的侧面风速下进行平稳起降,以确保飞机起降的稳定、可靠。但这项实验怎么做,在中国没人知道。戚学锋从业近10年来,也是头一次接触这类问题。为了这项实验方案,戚学锋和另外两名同事一起“啃”了好几个月。
“试航”还只是戚学锋遇到“最简单易懂”的困难,在发动机零部件运行的核心环节上,更横亘着数不清的“拦路虎”,这些“讲了也少有人听得懂”。
在中国商飞,戚学锋把以前没干过的、与制造飞机有关的活儿都干了一遍,在头脑中有了“如何造一架飞机”的全局、核心构图。戚学锋说,“这些经历,只有这个地方才能给我。”
综合大飞机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环球网整理
编辑/刘茜贤
